报道以介绍《北京日报》的一篇带风向文章开头, 其标题是:“ 把H&M全部拉下架:还有多少个品牌在做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美梦?”而事情的起因则是H&M近一年来坚持反对强迫劳动的立场,不使用此类产品,包括新疆的棉花。
新疆的棉花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但中国否认棉花种植和采摘中存在强迫劳动等任何虐待行为。
官媒的文章很快引发新一轮网络民族主义风潮,吸引了超过1.2亿的关注和评论。网民们不仅嘲笑H&M在中国市场是“自杀”,还揭发其它一些公开谴责强迫劳动的品牌:耐克、阿迪达斯、菲拉、盖普、新百伦、Under Armour等。
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国品牌新一轮的严厉警告,也是一场报复性活动,目的是要这些公司必须在不使用强迫劳动的道德和继续在中国挣钱之间作出选择。
消费者行为专家和中国市场研究小组的创始人肖恩•赖恩(Shaun Rein)说:“这不仅是对H&M的警告,也是对所有公司的警告。它们若不抵制强迫劳动产品,会遭到来自西方消费者的压力。若反对强迫劳动则违背了“中国人的意愿”。赖恩说:“中国人正为重新获得超级大国的地位感到自豪,他们不喜欢批评,说那些批评没有根据”。
一些名人也赶紧撇清与西方品牌的关系,有的还贴出穿着中国替代品的照片。中国本土的运动服装公司李宁和安踏股价周四分别上涨10.74%和8.4%。
中国官媒已经多次掀起抵制外国产品的风潮, 以此鼓动民族主义情绪,从挪威的三文鱼到韩国汽车,从澳大利亚葡萄酒到加拿大的油菜籽。
KOL市场营销平台ParkLu的首席营销官伊莱加·瓦利(Elijah Whaley)表示,对外国服装制造商的广泛报复表明,它们在中国面临“巨大的风险”。他说,北京拉出的敏感问题清单正越来越长,而各个品牌也要面对“西方的强烈反对而不是中国的强烈反对”。
一些外国品牌已经公开承认使用维吾尔族工人。例如,斯凯奇(Skechers)从一家工厂采购鞋子,工厂的工人告诉《环球邮报》记者,那些维吾尔族工人是政府组织来的,与其它员工隔离开来。斯凯奇证实,在东莞的制鞋厂也雇用维吾尔人。
在新疆阿克苏州的两个重要的棉花种植县,采摘者过去都是从中国其他地区招募的。但是,政府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0年,这些工作“全部由当地负责”。报告要求地方官员确保签署雇佣合同,呼吁停止让工人在地板上睡觉、露天住宿以及不合格的饮用水和食物。
中国当局否认了有关强迫劳动的指控,说那些维吾尔人签署了劳动合同并获得了工作报酬。但是去年年底,致力于改善工作条件和棉花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的非营利组织“更好的棉花计划”(Better Cotton Initiative)基于人权的考虑中止了采购新疆棉花。
来源:RCI
0 评论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