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不过始于 1931 年。这个年轻的国家是个标准的多元文化社会,除了原住民与英法殖民者的文化,近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外国,是世界上种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国家之一。
2003 年,我获得了索韦学者(Sauvé Scholars)计划奖助,在加拿大东岸的蒙特娄担任一年的访问学人。一共十四位来自非洲、亚洲、美洲、欧洲不到三十岁的记者和 NGO 工作者,同住一栋百年历史的宅邸,除了在麦基尔大学上课之外,大伙
一起做计划、互相学习、办沙龙论坛。在重视多元与包容差异的前提下,此计划最后选入了我这位台湾人和另一位中国人。我在前往蒙特娄的那一刻,除了几次在中国做专题的机会,并不真的有过中国朋友。现在回头来看,在蒙特娄生活,有一位中国室友陪伴,可以说是我认识中国的起点。
我们这个计划因为创新有趣,吸引了《纽约时报》前来报导,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记者直白地在文章里写了“这个中国男人与台湾女人能共处吗?”(Would the Chinese man and the Taiwanese woman get along?)
《纽时》记者的好奇与提问,不是没来由的。那些年两岸氛围是紧张的,1996 年和 2000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中共的文攻武吓”让台湾曾有一波移民加拿大的热潮;2004 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里,陈水扁提出公投案,更让两岸局势急冻长达一年,包括中共军机屡次跨越台海中线。别忘了,迟至2008年底,两岸才开始正式实现直航,也就是说,1996 年到 2008 年这十二年间,台湾和中国大陆才开始从陌生、试探到接触。
在访问学人的那段日子里,有机会接触到不少加拿大政治、经济、学术方面的领袖,他们对中国大陆充满好奇,像是要解开一个神秘的国度般,用尽全力探索、理解、拥抱,几乎不设限。以我所在的麦基尔大学为例,接触过的人类学系、法律系的教授们都有中国田野的经验,累积了不少对中国社会文化制度的书写。
但促成加拿大与中国之间密切交流的背后原因为何?在《大熊猫的利爪:中国如何渗透、影响与威吓加拿大》这本书里,有四十年新闻工作资历,在香港驻点过,对台湾和中国大陆有深入了解的文达峰,深刻梳理了加中两国长达一百五十年的交往脉络。
这本书清楚点出加中的关系,截然不同于欧洲列强在十九世纪,对中国施加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占领,也不同于美国在二十世纪,把中国视为共产主义阵营的一份子而加以围堵。加中两国的互动源自加拿大传教士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把中国视为一片需要被基督教拯救的苦难大地。
从 1850 年代左右数百位华人为参与淘金热,从美国加州北上;接着在 1880 年约有 17000 名中国人为了生存,来到英属哥伦比亚定居。书中提及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承包商偏爱雇用华人,给华人每日一加币的工资,是白人、黑人、原住民工人薪水的三分之一。但同时,1880 年开始,数以百计的加拿大传教士前往中国内陆,他们自认去拯救中国人的灵魂,甚至传教士待了好几代,历经义和团之乱、清国的覆灭、军阀乱斗、日本入侵中国、国共内战。
作者以时间为座标揭开加国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在国共内战时因为厌恶贪腐国民党的恶行,加上政治立场属中间偏左的基督信仰,使得富有战斗精神的传教士和他们在中国长大的子女,将友善中国、改变中国,实践一个公平自由人权的国度作为目标;这个以信仰开端的责任感,随着熟悉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传教士之子,绵延地影响了加拿大官方及民间社会,型塑了日后加拿大对中国的政策。最显着的例子是,加拿大在 1970 年 10 月 13 日与中共政权建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个建交不但开启了美国等十一个西方国家与中共的谈判,也结束了中国的外交孤立。1971 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在夏天造访北京,接着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直到 1979 年美国与中共建交,与“中华民国”断交。加拿大的脚步足足早了美国九年。
可以说,在冷战局势下,在中国因文化大革命(1966-1976)被世界孤立之际,透过传教士长年的情感积累,加拿大帮助了中共与世界破冰。两国建交初期,几任加拿大驻中国的大使,都是传教士之子;两国的建交提供给各国与中国交往的框架,帮助中国加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等重要组织。
来源:上报
注:本文部分涉及主权的内容做了些许修改。本文立场不代表本博立场。
2003 年,我获得了索韦学者(Sauvé Scholars)计划奖助,在加拿大东岸的蒙特娄担任一年的访问学人。一共十四位来自非洲、亚洲、美洲、欧洲不到三十岁的记者和 NGO 工作者,同住一栋百年历史的宅邸,除了在麦基尔大学上课之外,大伙
一起做计划、互相学习、办沙龙论坛。在重视多元与包容差异的前提下,此计划最后选入了我这位台湾人和另一位中国人。我在前往蒙特娄的那一刻,除了几次在中国做专题的机会,并不真的有过中国朋友。现在回头来看,在蒙特娄生活,有一位中国室友陪伴,可以说是我认识中国的起点。
我们这个计划因为创新有趣,吸引了《纽约时报》前来报导,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记者直白地在文章里写了“这个中国男人与台湾女人能共处吗?”(Would the Chinese man and the Taiwanese woman get along?)
《纽时》记者的好奇与提问,不是没来由的。那些年两岸氛围是紧张的,1996 年和 2000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中共的文攻武吓”让台湾曾有一波移民加拿大的热潮;2004 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里,陈水扁提出公投案,更让两岸局势急冻长达一年,包括中共军机屡次跨越台海中线。别忘了,迟至2008年底,两岸才开始正式实现直航,也就是说,1996 年到 2008 年这十二年间,台湾和中国大陆才开始从陌生、试探到接触。
在访问学人的那段日子里,有机会接触到不少加拿大政治、经济、学术方面的领袖,他们对中国大陆充满好奇,像是要解开一个神秘的国度般,用尽全力探索、理解、拥抱,几乎不设限。以我所在的麦基尔大学为例,接触过的人类学系、法律系的教授们都有中国田野的经验,累积了不少对中国社会文化制度的书写。
但促成加拿大与中国之间密切交流的背后原因为何?在《大熊猫的利爪:中国如何渗透、影响与威吓加拿大》这本书里,有四十年新闻工作资历,在香港驻点过,对台湾和中国大陆有深入了解的文达峰,深刻梳理了加中两国长达一百五十年的交往脉络。
这本书清楚点出加中的关系,截然不同于欧洲列强在十九世纪,对中国施加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占领,也不同于美国在二十世纪,把中国视为共产主义阵营的一份子而加以围堵。加中两国的互动源自加拿大传教士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把中国视为一片需要被基督教拯救的苦难大地。
从 1850 年代左右数百位华人为参与淘金热,从美国加州北上;接着在 1880 年约有 17000 名中国人为了生存,来到英属哥伦比亚定居。书中提及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承包商偏爱雇用华人,给华人每日一加币的工资,是白人、黑人、原住民工人薪水的三分之一。但同时,1880 年开始,数以百计的加拿大传教士前往中国内陆,他们自认去拯救中国人的灵魂,甚至传教士待了好几代,历经义和团之乱、清国的覆灭、军阀乱斗、日本入侵中国、国共内战。
作者以时间为座标揭开加国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在国共内战时因为厌恶贪腐国民党的恶行,加上政治立场属中间偏左的基督信仰,使得富有战斗精神的传教士和他们在中国长大的子女,将友善中国、改变中国,实践一个公平自由人权的国度作为目标;这个以信仰开端的责任感,随着熟悉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传教士之子,绵延地影响了加拿大官方及民间社会,型塑了日后加拿大对中国的政策。最显着的例子是,加拿大在 1970 年 10 月 13 日与中共政权建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个建交不但开启了美国等十一个西方国家与中共的谈判,也结束了中国的外交孤立。1971 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在夏天造访北京,接着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直到 1979 年美国与中共建交,与“中华民国”断交。加拿大的脚步足足早了美国九年。
可以说,在冷战局势下,在中国因文化大革命(1966-1976)被世界孤立之际,透过传教士长年的情感积累,加拿大帮助了中共与世界破冰。两国建交初期,几任加拿大驻中国的大使,都是传教士之子;两国的建交提供给各国与中国交往的框架,帮助中国加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等重要组织。
来源:上报
注:本文部分涉及主权的内容做了些许修改。本文立场不代表本博立场。
0 评论 :
发表评论